导航

关于刑事案件减刑假释相关问题解析(三)

发布日期:2025-01-22 浏览次数:580次

    减刑、假释是重要的刑罚执行变更制度,为确保依法公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正确处理减刑、假释与财产性判项执行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已于2024年5月1日施行。潇耀律师将围绕减刑、假释及《规定》等有关内容进行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量化减刑、假释条件中“确有悔改表现”的判断标准: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必须审查原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以此作为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的因素之一。财产性判项是指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确定罪犯承担的被依法追缴、责令退赔、罚金、没收财产判项,以及民事赔偿义务等判项。

    二、减刑、假释与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挂钩

    1、人民法院审查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应将执行法院出具的结案通知书、缴付款票据、执行情况说明等作为审查判断的依据;人民法院判决多名罪犯对附带民事赔偿承担连带责任的,只要其中部分人履行全部赔偿义务,即可认定附带民事赔偿判项已经执行完毕;罪犯亲属代为履行财产性判项的,视为罪犯本人履行。

    2、财产性判项未执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应当着重审查罪犯的履行能力;罪犯的履行能力应根据财产性判项的实际执行情况,并结合罪犯的财产申报、实际拥有财产情况,以及监狱或者看守所内消费、账户余额等予以判断。 罪犯有财产性判项履行能力的,应在履行后方可减刑、假释。

    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不予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除法律规定情形外,一般不予减刑、假释。罪犯确无履行能力的,不影响对其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罪犯因重大立功减刑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一般不受财产性判项履行情况的影响。